......
研究所里三成科研收入来自企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的研究人员,这些年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科研收入变化。2005年,所里的科研收入三成来自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去年是6000万元,是实实在在的来自市场的收入,不是合同额。”该所副所长黄向阳告诉记者,这个比例还在增加。对于一个大的研究所来说,来自国家重大项目的科研收入往往是支柱。
“为什么企业愿意把这么多钱给你?”黄向阳认为,因为这些成果确实对企业有用。
大连化物所与企业的合作既有订单式的,即企业提出项目,然后化物所开发,也有直接把自己的重大成果拿到企业转化的。
连续多年,大连市经委出资50万元,由大连化物所针对一些企业小的项目需求做研究。
“我们现在参与区域合作,把我们的科研与地方创新体系紧密结合。”黄向阳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抚顺石化技术改造工程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抚顺石化投资,大连化物所负责技术开发。
炼厂干气是石油催化裂解加工生产的尾气,通常含有15% 30%的乙烯,这些宝贵资源通常被作为燃料,甚至以点天灯的形式燃烧排空,长期未得到合理使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连化物所与抚顺石化公司等合作,独创了炼厂干气不经分离与苯生成苯乙烯的新工艺,年产3万吨工业化装置于1993年在抚顺石油二厂投产成功,被列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在第一代技术成功转移的基础上,化物所先后开发了五代催化剂和反应过程,使过程的各类指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完全顶掉了国外的同类产品,并先后申请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专利20余项,不但为我国技术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也对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形成了技术壁垒。至2005年年底,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就先后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7套规模的干气制乙苯装置,年产共计56万吨,其中包括抚顺、大连和锦州的4套装置,设计年产共30万吨,预计形成的销售收入将近30亿元人民币。这项技术曾被中石化定为“十条龙”之一,在行业内辐射推广和成果转化,被誉为“干气制乙苯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