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位置: 首页 >> 传媒视角 >> 正文

“课堂”搬进化物所(大连日报2006-05-20 )

媒体报道:    报道日期:2019-04-02    栏目类别:传媒视角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

http://news.daliandaily.com.cn/gb/news/2006-05/20/content_1285216.htm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内容:

本报记者姜云飞 2006-05-20 www.daliandaily.com.cn
来源:大连日报
   昨日下午,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二年级的54名学生,在大连化物所上了一堂特殊的“专业课”。从下午1时30分开始,他们相继参观了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等9个研究室十余个课题组。

  这是今年化物所开放日第一天的一幕。显然,处于科学最前沿的研究与成果,给学生们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大家的手机、手表上可能都有太阳能电池,而我们正在研制的也是太阳能电池———低成本、高效率的大规模太阳能电池。如果我们能够把内蒙古沙漠地带10%的日照转化成电能,就能供应全国的用电。”在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伏电池课题组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学生们惊诧而兴奋。

  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的神舟飞船模型和化学激光研究室的激光制备模型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大连化物所的阱分解催化技术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方向盘”,不少学生都想亲眼一见飞天之舵的神奇。化学激光能够帮助人类开采海面2000米以下的可燃冰,让同学们啧啧称奇。对着模型,学生们回忆着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辽师大辅导员郑军告诉记者,每年学生们来参观后,回学校学习热情都会大幅提高。“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不知道学了能干什么。来这里参观,直观感受非常强烈。”

  “化物所搞开放日已经很多年了,除了参观外,还安排科学家讲座。去年吸引了6000多人参观。”说起举行开放日的初衷,所党委副书记包翠艳说,宣传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研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崇尚科学当然要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开始。”

上一条:电解水制氢有了长寿命廉价催化剂

下一条:大连发展需科技与人才支撑 (半岛晨报[要闻]2004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