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第1版 要闻
发布时间:2023-09-14
本报讯(见习记者孙丹宁)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王旺银副研究员等在提高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效率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与生物碳浓缩耦合机制,强化了从环境到细胞的二氧化碳传质,使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效率由5.1%提高至9.8%。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李灿团队前期通过添加胞外人工电子梭,提高了光吸收饱和点,解除了光抑制,并在光合细胞内引入纳米金,研究了暗反应固碳酶催化的限制因素。而目前,在大气水平二氧化碳浓度下,如何捕集浓缩二氧化碳并将其高效传输至Rubisco酶,提高固碳反应动力学,仍然是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本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化学与生物杂合的策略,在光合微藻表面自组装多孔材料MOFs,实现了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气捕集与生物转化。研究发现,MOF材料通过静电作用在小球藻表面自组装,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富集于微藻细胞,使微藻光合放氧速率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提高了82%。
团队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发现,小球藻分泌的胞外碳酸酐酶可将MOFs捕集的二氧化碳水合为碳酸氢根,生物膜上的转运蛋白再将碳酸氢根运输到叶绿体中的蛋白核内,从而提升了小球藻Rubisco酶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该效应诱导固碳关键酶Rubisco的表达量提高,加快了小球藻光合固碳速率。而MOFs捕集二氧化碳的功能使得微藻细胞在强化暗反应的同时,缓解了光反应在光胁迫下遭受的抑制。光能到生物质的表观转化效率从5.1%提高至9.8%。
研究人员表示,该策略是人工方法改进自然光合作用的一个新尝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839-0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9/376278.shtm?id=376278